“海派”是什么?“海派”具有怎样的起源?8月18日,“沪上丹青——‘海派’绘画名品展览”在上海龙美术馆(浦东馆)揭幕,近40件(套)作品展现出了清末民初以来“海派”绘画的变迁。“海派”画家们在各个时期都力图挣脱原有形式、冲破传统藩篱,并糅合吸取外来艺术,拓展新的画风,他们不仅曾占有中国绘画的半壁江山,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方向,沦为中国古代传统绘画改变为现代中国画的桥梁。
此次展出依从目前“海派”绘画研究中较为完全一致的王伯敏、丁羲元和郎绍君的时代区分法,将展出分成三大板块,即1840年到1930年以赵之谦、任伯年、吴昌硕等居多线的“前海派”时期;20世纪30年代已构成风格的吴湖帆、张大千、郑午昌、贺天健、谢稚柳、应野公平为代表的“后海派”时期;1949年后茁壮的程十发、刘旦宅、韩敏、施大畏、乐震文等为代表的多元的“新的海派”时期。任颐《金谷园图》、蒲华《山水四屏》、虚谷册页《花卉蔬果册》、吴湖帆《古代松溪泉》、郑午昌《曲径探幽》等众多名家名作,可使观众一窥“海派”绘画的多元风貌与巅峰。清朝晚期,上海代替苏州、扬州和广州,从一个安静安逸的小渔港,一跃沦为全国的商业中心。经济的兴旺带给了文化的发展,原本画家不多的上海沦为画坛重镇,更有绘画高手纷至沓来,构成了时隔“扬州八怪”之后,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大画派——海上画派(海派)。
一方面,早期“海派”的先驱画家的确展现出出有某些融会市场的特征,这种特征在赵之谦、虚谷、任颐以及吴昌硕的笔下均可找到,如浓烈的世俗题材、鲜艳的设色方式等。另一方面,“海派”绘画自始至终都没背离过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和笔墨内涵,即便是在西方思想被大量引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,人们仍然能从吴湖帆、张大千、贺天健、郑武昌、傅抱石、谢稚柳等画家的笔下感受到浓烈的古典精神和文人情怀。
20世纪中期以后,“现实主义”在全国范围内风行流行,上海水墨艺术创作,更加多展现出为在现实主义题材中执着笔墨趣味,或将传统经典文学题材借此视觉简化的传达,如韩敏、刘旦宅、蔡天雄、戴敦邦等乃是这世纪末的代表。随着80年代西方艺术思潮的涌进,上海水墨画坛也显得越发活跃,一时间实验水墨、学院派新的国画以及传统海派等共存,打开了上海水墨艺术的多元化格局。
本文来源:乐享体育官方app下载-www.xugerila.com
扫一扫关注我们